贵阳市长城职业学校欢迎您!学校代码:525201004292  

贵阳市长城职业学校(官网)

当前位置:首页 > 人才培养
在实战演练中提升消防员团队协作能力的具体训练方法有哪些?
来源:贵阳市长城职业学校   作者:贵阳市长城职业学校
在实战演练中提升消防员团队协作能力,需要结合消防救援的实战场景特点,通过场景模拟、任务拆解、压力测试、复盘优化等方式,设计针对性训练方法,重点强化 “沟通效率、分工适配、应急协同、目标一致性” 四大核心能力。以下是具体可操作的训练方法:

一、多层级场景模拟训练:从单一任务到复合危机,分层递进

以真实灾害场景为原型(如高层建筑火灾、化工泄漏、地震废墟救援等),按 “复杂度递增” 设计演练场景,强制团队在动态环境中完成多环节协作。

1. 基础层:单一任务协同(如 “初期火灾扑灭”)

  • 操作设计

    • 设定 200㎡单层商铺火灾场景,明确 “侦查组、灭火组、供水组”3 个核心小组(每组 3-4 人)。

    • 侦查组需 5 分钟内完成火场温度、燃烧物、被困人员位置侦查,并通过对讲机向指挥组实时汇报;灭火组根据侦查结果选择灭火器材(水枪 / 干粉),在供水组配合下完成射水位置调整;供水组需同步完成水源对接、水带铺设(确保无弯折、压力达标)。

  • 协作训练点

    • 侦查组与指挥组的 “信息精准传递”(避免模糊表述,如 “东侧有火” 需细化为 “东侧货架区,燃烧物为纸箱,温度 600℃,无明显烟雾”);

    • 灭火组与供水组的 “节奏适配”(灭火组喊 “加压”“减压” 时,供水组需 10 秒内响应)。

2. 进阶层:复合危机协同(如 “多层建筑火灾 + 人员被困 + 二次坍塌风险”)

  • 操作设计

    • 模拟 6 层居民楼火灾,设定 “3 楼卧室有 2 名被困老人(1 名行动不便)、4 楼阳台有浓烟窜出、楼梯间因高温出现坍塌风险”。

    • 划分 “搜救组(2 人)、内攻灭火组(3 人)、外围疏散组(2 人)、警戒与器材保障组(2 人)”,并指定 1 名现场指挥员。

    • 强制加入 “突发变量”:演练至 10 分钟时,模拟 “搜救组发现被困老人位置与侦查结果偏差(实际在 5 楼)”“内攻组水带突然爆裂”。

  • 协作训练点

    • 跨组动态调整:搜救组发现位置偏差后,需立即通过手势 + 对讲机同步给指挥组,指挥组快速协调内攻组暂停部分区域灭火,配合搜救路径开辟;

    • 应急补位:水带爆裂时,器材保障组需 1 分钟内携带备用水带抵达,内攻组与保障组协同完成快速接驳(考验动作配合熟练度)。

二、任务链拆解训练:聚焦 “流程衔接”,消除协作断点

将消防救援的核心任务拆解为 “环环相扣的子任务”,通过 “限时衔接”“角色互换” 等方式,强化团队对 “前一环节为后一环节铺垫” 的协作意识。

1. “火场供水 - 灭火 - 搜救” 全链条衔接训练

  • 操作设计

    • 任务链:水源侦查→水带铺设(50 米)→分水器架设→水枪阵地建立→灭火降温→搜救通道开辟→被困人员转移。

    • 每组 6 人,分别承担 “水源员、水带员 A(前半段铺设)、水带员 B(后半段 + 分水器)、战斗员(水枪操作)、搜救员、观察员(实时报进度)”。

    • 规则:前一子任务完成后,需通过 “手势 + 口令” 明确告知下一环节(如水源员喊 “水源就绪,压力 2MPa”,水带员 A 才能开始铺设);总耗时需控制在 8 分钟内(超时则判定 “被困人员模拟体受伤”)。

  • 协作训练点

    • 任务衔接的 “零等待”:避免 “前环节结束后,后环节未及时启动” 的空档(如水源员提前 10 秒告知 “即将就绪”,水带员 A 可提前准备器材);

    • 角色互补:若水带员 A 体力不支,水带员 B 需主动补位,而非等待指挥指令。

三、突发压力测试训练:用 “意外变量” 倒逼团队应急协同

在常规演练中植入 “不可预知的干扰项”,模拟真实救援中 “器材故障、信息失真、外部环境突变” 等突发情况,考验团队 “快速沟通、临时分工、资源重组” 的能力。

1. 器材 / 信息故障场景

  • 操作设计

    • 模拟 “地下车库火灾” 演练,进行至中期时,突然切断 3 组对讲机信号(仅保留指挥组与 1 组通讯);同时设置 “2 号水枪喷嘴堵塞”“部分区域烟雾浓度超标(模拟能见度<1 米)”。

    • 要求团队在无完整通讯、器材部分失效的情况下,继续完成 “灭火 + 3 辆被困车辆内‘人员’转移”。

  • 协作训练点

    • 非通讯方式的高效沟通:如约定 “连续 3 次敲击水带” 表示 “需要支援”,“手电筒闪烁 3 次” 表示 “发现被困者”;

    • 资源重组:若 2 号水枪失效,战斗员需快速协商 “1 号水枪兼顾灭火 + 掩护,搜救组优先转移离出口最近的‘人员’”。

2. 外部环境突变场景

  • 操作设计

    • 模拟 “山区森林火灾” 演练,初期设定 “风力 3 级,火势向东蔓延”,进行至 30 分钟时,突然宣布 “风向转为西北风,风力增至 5 级,火势反扑至原安全区”。

    • 团队需在 10 分钟内完成 “撤离原阵地→重新选择灭火点→调用备用灭火弹(需 2 人协作投掷)→通知外围群众转移”。

  • 协作训练点

    • 指挥组与执行组的 “快速共识”:指挥组需用 “极简指令” 传递核心信息(如 “西北风 5 级,撤至东侧 200 米土坡,1 组投弹,2 组清障”),避免冗长沟通;

    • 风险共担:若部分队员撤离较慢,需有人主动留下掩护(如 “1 人用灭火器压制近身火势,2 人协助同伴搬运器材”)。

四、跨岗位 / 跨队伍协同训练:打破 “本位思维”,强化整体意识

消防救援常需与内部不同岗位(如指挥员、驾驶员、通讯员)或外部力量(公安、医护、社区志愿者)配合,通过 “交叉角色体验 + 联合演练”,消除协作壁垒。

1. 内部岗位交叉训练

  • 操作设计

    • 常规演练中,安排 “战斗员临时担任 10 分钟指挥员”“通讯员参与火场搜救”“驾驶员协助水带铺设”。

    • 例如:在 “商场火灾疏散” 演练中,让平时负责开车的驾驶员带领 2 名战斗员完成 “商户引导疏散”,要求其使用对讲机向指挥组汇报 “已疏散 30 人,剩余 2 人在 4 楼西侧”。

  • 协作训练点

    • 理解 “他人岗位的难点”:战斗员体验指挥后,能更清晰 “为何指挥指令需明确‘时间节点’”;通讯员参与搜救后,能更精准传递 “被困人员位置的细节”。

2. 跨队伍联合演练

  • 操作设计

    • 联合辖区医院急诊科、派出所开展 “居民楼燃气爆炸救援” 演练:消防负责 “灭火 + 破拆救人”,医护负责 “现场急救 + 转运”,公安负责 “外围警戒 + 交通疏导”。

    • 设定关键协同节点:消防员将 “模拟伤者” 从废墟抬出后,需与医护人员交接 “受伤部位、被困时间”(如 “左小腿被砸,被困约 15 分钟”);公安需实时向消防反馈 “外围群众聚集情况,是否影响消防车进出”。

  • 协作训练点

    • 跨系统沟通的 “语言统一”:避免专业术语壁垒(如消防员不说 “C3 区域有伤者”,而说 “3 单元 3 楼东户门口,穿红色上衣的伤者”);

    • 目标对齐:三方需共识 “优先救活人→控制火势→防止二次灾害” 的优先级,避免 “医护急于抢时间转运,消防员急于灭火” 的冲突。

五、复盘迭代训练:从 “演练结束” 到 “能力闭环”

所有演练的核心价值在于 “发现问题并改进”,需通过 “多维度复盘” 将 “演练表现” 转化为 “协作能力提升方案”。

具体操作:

  1. 即时记录:演练全程用无人机 + 固定摄像头拍摄,重点记录 “沟通场景(对讲机 / 手势)、分工调整、突发情况应对” 的关键画面;

  2. 分层复盘

    • 小组自评:各小组先内部讨论 “协作中 3 个亮点 + 2 个问题”(如 “水带铺设时 A 主动帮 B 扶接头是亮点,但未提前确认路径导致绕路是问题”);

    • 跨组互评:各组代表发言后,其他组补充 “观察到的协作断点”(如 “搜救组喊‘需要照明’时,器材组 5 秒后才响应”);

    • 指挥点评:结合视频回放,聚焦 “信息传递效率”(如 “是否有重复指令”)、“分工适配度”(如 “是否有人闲置而有人超负荷”)、“应急调整速度”(如 “突发情况后,首次有效行动耗时”)。

  3. 整改训练:针对复盘问题,设计 “专项补训”(如沟通不及时→开展 “噪音环境下 30 秒精准传讯” 训练;分工重叠→重新明确 “火场各组权责清单” 并演练)。

核心逻辑总结

消防员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,本质是 “让团队在‘混乱中保持有序’”—— 通过真实场景还原确保训练不脱节,任务拆解明确协作边界,压力测试强化应急韧性,复盘迭代实现持续优化。最终目标是让 “协同动作” 从 “刻意配合” 变为 “肌肉记忆”,在真实救援中实现 “1+1>2” 的战斗力。


发布时间:2025-07-24  阅读:9次
  • 联系我们

    学校电话:18588888888  招生电话:18588888888

    学校邮箱:827312229@qq.com

    学校地址: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盖冗村88号

  • 微信

    微信

    微博

    微博

    抖音

    抖音

    公众号

    公众号

保存图片,微信识别二维码

微信号:贵阳长城学校

(点击微信号复制,添加好友)

  打开微信